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落地層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提升制造工藝和串聯生產工序的關鍵。恰逢國內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機器人產業將會不斷豐富細分領域的應用場景。
優化勞動力配置需求和智能制造的雙重機遇下,機器人市場成為了近年來最為熱門的賽道,中國也正在孕育著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落地層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提升制造工藝和串聯生產工序的關鍵。恰逢國內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機器人產業將會不斷豐富細分領域的應用場景。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部署高度。
1、深耕十年,機器人行業的變遷
在10年前,機器人并不火,也還是一個小眾的行業。
彼時中國機器人公司并不多,絕大部分是由產業出發,依據固有的工業產業背景進入機器人領域。伴隨著優化勞動力配置需求的增加以及智能制造2025相關政策的提出,2014年-2015年機器人行業迎來第一次高潮。
起初,大家認為機器人沒有大規模使用是因為成本,于是開始嘗試國產替代,通過集中團購等模式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購成本,進而降低本體成本。但是很快,行業里又發現這樣穿的模式行不通,一方面零部件無法快速跟上,另一方面國產成本雖然更低,但銷量仍不夠大。
于是,行業開始關注應用場景落地。
到了2017年,大量的創業公司進入機器人領域,投資人也開始活躍。
但是,優化勞動力配置剛提出的時候,對于很多制造業的老板而言,機器人的需求并不剛需,大家也沒想好機器人到底能夠幫助做什么事情。
2018年至2019年,機器人賽道進入低潮。
一方面投資人的資金不足,另一方面機器人市場也不旺盛,整個行業衰退、收縮得比較厲害。
但是疫情為機器人行業帶來了第二個高潮。
疫情之下,制造業的不確定性、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作業人口的變少以及人工成本的增高,使得傳統用工方式引發了不確定性和損耗。
在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大家逐漸對輕量領域的國產機器人建立了信心。疫情激發了機器人消費需求,將機器人從增值性投資變成必須性消費。
從2020年開始,中國國產機器人的黃金10年到來了。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當社會經濟、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的老齡化和就業人口逐漸轉向服務業已成為必然趨勢。
伴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并形成規模效應,機器人公司整體的制造成本在穩步降低,國產機器人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優勢逐漸凸顯。成本和效率成為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一大優勢。
2、我國機器人在全球發展情況如何
一句話,“大市場,弱產品”。所謂“大市場”,是指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根據國際機器人技術聯合會IFR2021年底統計,世界各國和地區,每1萬名工人使用126臺機器人,比2015年提升了兩倍。中國的情況要大大高過這數值。中國機器人密度,2020年為246臺每萬工人,幾乎是2015年的49臺每萬名工人的5倍。
IFR主席Milton Guerry表示,機器人密度是跟蹤全球制造業自動化采用程度的晴雨表。從數據上來看,中國乃至亞洲制造業發展蓄勢待發。
然而,樂觀背后卻藏著隱憂。這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消息,據《近十年機器人行業融資分析報告》統計,我國機器人產業從2011年起至今,累計融資事件2661件,總融資金額超1385億元。從2016年,融資達到最高峰519起后,熱度逐漸減退,2020年下降至242起。并且分輪次來看,我國機器人行業融資目前仍主要聚集于A輪及其相關(Pre-A輪/A輪/A+輪)階段。
3、資本市場為何減少對國產機器人的關注
資本市場對國產機器人關注減少的原因主要是產品實力較弱。“弱產品”造成了我國市場份額多被為日本企業占據,反映了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的尷尬現實。
打個比方,機器人產業鏈可分成上中下3個層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的“身體”;下游則是系統集成商,依賴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設備做集成品。
雖然國產品牌占領了一定市場份額,但有一點無法否認,由于機器人產業屬于高技術壁壘產業,行業門檻高,因此大部分國內企業不得不選擇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中下游發展。
反過來看,以發那科、ABB、安川電機為代表的日本品牌,占領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56%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以提前入局的先發優勢和領先的科研水平,占據著利潤較高的高端市場,持續享受著我國“大市場”快速發展的行業紅利。
不僅如此,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也不見中國本土企業的身影。
據了解,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5823項4512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ABB有2231項、三星2016項、日立1907項。這也進一步驗證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目前技術積累薄弱,產能相對偏中低端。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而言,還需在技術和產品上優化升級。若想要進軍產業上游,那必須從本質上獲得突破,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