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外資企業受疫情影響,綜合競爭力降低,國產機器人廠商迅速搶占外資原有市場。從競爭格局來看,疫情顯著加速國產替代。
2021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實現快速增長。供給端來看,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套,同比+44.9%;需求端方面,據MIRDATA統計,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25.6萬臺,同比+49.5%。2021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品牌在國內的出貨量市占率達32.8%。
2022年以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外資企業受疫情影響,綜合競爭力降低,國產機器人廠商迅速搶占外資原有市場。從競爭格局來看,疫情顯著加速國產替代。
1、國產機器人競爭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步入快速發展通道。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在839億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8.3%,連續多年穩坐世界最大機器人消費國地位。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期間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有望超過20%。
特別是在緊密關聯到制造業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同比增長54.4%。自2016年國家統計局開始統計工業機器人產量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一直呈現正增長趨勢。另一方面,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5.6萬臺,同比增長48.8%。
雖然產業規模早已是世界第一,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某種程度上來說依舊處于“大而不強”的境地。這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早且產品更為成熟,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晚于發達國家,因此國內企業較晚滲透到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這讓國外廠商依舊占據著中國工業機器人上游零部件的主要市場份額。不過,近兩年來,國內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迅速增長,技術水平開始趕超國外廠商水平。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工業機器人主要包括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機三大部件,國內機器人廠家目前已經在伺服系統和機器本體上實現了自主化,在減速機的研發生產方面成長也很快,但以芯片為主的一些高端機型的控制元器件國產水平仍有待提高。隨著國產工業機器人性能提升和品牌知名度提高,越來越多的客戶正在選擇國產品牌。新興行業以及傳統行業數智轉型,為國產工業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市場。
目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數量在急劇增長。據天眼查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1.4萬家。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調研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年銷量有望破萬臺。
業內人士認為,進入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形成新格局,最大的特征就是國產廠商從體量上進一步縮小與外資廠商的差距,在更多細分市場擁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
2、減速器國產替代加速
據億歐智庫《2022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三大核心零部件(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統)的成本占工業機器人總體成本的 60%,其中減速器成本占比最高,達 30%,其次是伺服系統(20%)和控制器(10%)。
實際上,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考慮降本,而工業機器人領域成本最高的減速器,則成了攻克的關鍵。
業內人士對記者介紹,市面上加速器包括 RV 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兩款主流減速器,前者主要應用于 20KG 以上的機器人關節,后者則在 20KG 以內的機器人關節。" 比如輕負載機器人采用諧波減速器。"
上述業內人士近一步表示,諧波減速器技術壁壘高,國產替代正在加速進行。國內工業機器人用諧波減速器國產化率約 30%,2025 年國產化率有望提升至 40%。
從全球精密減速器市場來看,日系品牌哈默納科(Harmnic Drive System Inc.)和納博特斯克(Nabtesco)壟斷了近 75% 的市場份額。
在機器人用諧波減速器領域,哈默納科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 80%,在 RV 減速器領域,目前大部分市場份額仍然被納博特斯克占據,RV 減速器國產替代空間較大。
中大力德 ( 002896.SZ ) 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生產的減速器與國外產品在性能上差距不大,國產替代有加速的趨勢,目前下游需求旺盛,并增加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公司近幾年一直在擴產,并計劃將來進一步擴產。
華福證券表示,借鑒日本工業機器人崛起之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中國工業機器人崛起的前提。
目前來看,諧波減速器已實現技術突破,可實現進口替代,但 RV 減速器由于傳動精度、扭轉剛度、穩定性等性能問題,仍然依賴進口。
3、工業機器人市場駛入“快車道”
伴隨國產工業機器人在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其市場規模也取得了飛速成長。特別是隨著上半年來國內工業經濟的持續復蘇和新興產業所帶來的增量需求,對工業機器人迎來持續強勁需求。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PMI回升至50.2%,在連續三個月收縮后重返擴張區間。從行業情況看,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行業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高于54.0%,恢復快于制造業總體。